【營養醫學 微量多樣 擁抱健康】
營養醫學 微量多樣 擁抱健康
文/微晶生醫研發總監 柯瑋玲
責任編輯/卓幻雁IVY
日常人體所需的營養素有「水、維生素、礦物質、纖維素、蛋白質、醣類、脂肪」七種。目前最大營養問題就是前四者攝取欠缺,後三者攝取過多,產生了營養不均抑或營養過剩的現象,因而導致多種的疾病伴隨產生。
其中,科學與工業過度的發展之下,環境受到汙染日益嚴重,土壤中的礦物質和維生素不足以提供來滋養蔬果,加上人工飼料長大的動物也缺乏適當的微量元素;黑心食品氾濫和肆虐,人類已經無法從一般食物當中攝取足夠的營養,反而大量的食入各種食品添加物…等毒害物質。
再者,過度社會化的因素,繁忙與高度工作壓力的生活,使得大腦和器官中的過氧化物質含量增加,容易產生自由基,使體內細胞來不及修復產生病變,又由於戶外/運動時間與總量遞減,讓身體的抵抗力下降,一系列的運動、節食、減肥之後皆不注意營養攝取和補充,造成整體對外在的的防禦能力逐漸下降。這樣環環相扣的惡化環境與種種狀況,因而令人產生了更容易生病的狀態。
「營養醫學」在加拿大政府的界定是︰「以醫藥的型態供應分離或純化自食物之營養產品,具有預防慢性疾病的功效」。
人們因為疾病而接受治療,離開醫院後,健康的狀態就不能只依賴醫生對於疾病的診斷或是藥物的治療,這是屬於比較被動的方式。
要覺醒瞭解到自我健康的改善,應該建立在起身力行上。將健康的觀念引導到具有「營養醫學」的概念上,利用每天都要攝取的三餐抑或其他入口的營養素搭配習慣的培養、行動及環境的改善,落實執行預防的觀念。利用適量且均衡的飲食與精粹的營養素,讓我們消化系統能吸收不會增加身體疾病負擔的營養,再進一步利用營養去影響體內各種器官與系統的運作,開始起身行「動」起來,採取和緩漸進的方式達到預防疾病與保持健康的效果。
我們應該學會均衡營養的攝取三餐,搭配選擇利用各種精粹的營養素(與藥物),一同讓細胞培養能自我療癒修復的能力,透過不同來源所精粹出的各種植化素去共同調節生理機能的效果,而非只使用單一的藥物消極性治療疾病,這是一種更新穎的概念。
既然身體每天都需要各種養分來維持運轉,我們更應該利用萃取自食物精華的營養成份來重建身體的平衡,給予細胞營養的支持,抑或在搭配藥物下一起重新調整生理機能,同時訓練培養新的生活習慣與日常運動,創造出屬於自身適合的養生之道,達成擁抱健康的絕佳能力。
1.微量攝取.適合吸收
食物先經過口與胃的攪拌,接著來到消化吸收的腸道,如果其中含有毒素物質,也會在胃就利用本身或營養素的力量去中和去除(如︰胃酸、維生素C和維生素E及其他植化素)。
體內真正可以吸收的營養成分,每天每種都有其營養素攝取參考量(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 DRIs)與上限攝取量(Tolerable Upper Intake Levels; UL),要找出自身需要與適合的營養補充食品,不需要特殊的大劑量,每天持續透過腸道的乳糜管與淋巴管吸收進入血液循環中,在非疾病的狀態下想要健康更升等,必須先一步採取預防醫學的方式,讓營養素適量的發揮作用。
2.多樣均衡.協同加乘
多樣均衡的攝取各式營養的食物是對身體最有益的方式。
如同我們三餐必須要攝取米飯搭配肉類、蔬菜與水果、堅果才能營養均衡。光光人體所需七達營養素外,維生素與礦物質就包含了水溶性與脂溶性、巨量礦物質/微量礦物質,如果不能藉由三餐攝取到足夠的食物攝取營養來飽足與修復體內細胞,也可以透過挑選不同的複方型態機能輔助食品來補充,藉由營養素之間彼此協同效應(Synergy Effect )下相互支援,發揮加乘性的吸收效果,進而有效改善身體健康的平衡狀態,獲得更好的健康生活品質。
3.醫食同源.效果多元
不要小看每一樣進入口中的食物,「You Are What You Eat」與醫食同源的祖傳概念,食物本身具有神秘的力量,不僅僅是可以提供您飽足感,還具有多種特殊的防禦與修復機能。
例如,印度人為何比較不感冒,因為其每日攝取的咖哩中含有薑黃素,此一營養素具有增強免疫與殺菌、捕捉自由基…等多重功效。因此多效性指的是除了營養素本身提供熱量產生飽足感外,還具有修復細胞機能與提供身體防禦能力的作用。
4.科學檢查.習慣養成
餐餐的營養均衡與搭配正確的營養補充品,就可以改善健康與治療疾病了嗎?不需要去看醫生了。
這是一個錯誤的觀念。實際上,要傳達的「營養醫學」概念,是需要透過一些專業儀器的檢查,以科學化數據搭配醫師的說明與判定,了解自身的情況與需求,接著依照個人的生活習慣與身體狀況去調製適合的營養支持配方,並搭配著生活作息與各種自身習慣的改正,持續的定期追蹤與調整,這樣才能真正脫離疾病帶來的苦痛與可能的死亡威脅。
要注意養生.要注意均衡.要注意習慣
————-
作者 柯瑋玲
中國文化大學食品營養學士.
長庚大學基礎醫學研究所生理暨藥理學組碩士.
保養品代工廠研發專員.
生物科技公司產品營養諮詢師.
生物科技公司產品開發主任.
微晶生醫公司研發總監